河南省清洁能源供热协会
Henan clean energy heating Association

特聘专家之声| 庞忠和:建议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动地热能利用

 二维码 1102

未来,地热能开发利用规模至少要与太阳能、风能相当。”6月6日,国际地热大使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、河南省清洁能源供热协会特聘专家庞忠和在地热能院士研究院(通州)成立暨合作签约仪式上表示,“双碳”目标下,应在建筑领域大力推动地热能利用

因地制宜 应用多种技术手段

地热能分布广泛、储量丰富、供能稳定、绿色清洁,与水能、太阳能、风能、核能一并,是目前业界公认的五大非碳基能源。
      2021年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《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0》显示,2020年我国非碳基能源构成中,地热能占比约5%,低于占比为18%的风能和10%的太阳能。

图片

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估算,我国可采地热资源总量为每年26亿吨标准煤当量。其中,浅层地热能7亿吨,中深层地热能19亿吨。这个数字超过2020年全国一次能耗(约50亿吨标准煤)的一半。
      如何开发深藏在地下如此丰富的地热资源?庞忠和表示,“地热资源开发要应用多种技术手段,因地制宜,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。”庞忠和介绍了地热能利用的两种新路径:地热储能循环利用系统、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系统
      地热储能循环利用系统是利用地质的热储特性,通过若干换热装置进行地上建筑与地下地层间的冷热量交换,实现夏季取冷储热冬季用,冬季取热储冷夏季用,如此往复循环,跨季节储能和利用,让地层化身一个大型“储能宝”。庞忠和讲到,其换热效率较高,占地面积小,更适合用于医院、学校、交通枢纽等城市公共建筑
      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系统匹配跨季储热技术,利用地下土壤热储特性,在非供暖季将热量储存在土壤和岩石中,到冬季供暖时再交换出来,达到储能的效果。其井位布置方便,普适性强、不取用地下水,适用于多种供热项目,可满足能源站式集中供暖及分布式集中供暖需求。
      此外,庞忠和认为,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是在岩热型地热能和地热储能、地热发电、多能互补新型能源系统等方面

供暖制冷 地热大有用武之地

地热资源既能供热也能制冷。我国提出,到2025年,全国地热能供暖(制冷)面积比2020年增加50%。到2035年,地热能供暖(制冷)面积比2025年翻一番。

图片

“地热能供暖制冷,大有用武之地。”庞忠和介绍,“我国建筑领域用能需求持续旺盛,市场体量大。预测2050年建筑领域碳排放达50%”。他指出,用地热资源打造“分布式地热供暖、制冷系统”以解决建筑内冬季供暖、夏季制冷问题,对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意义重大。
近年来,地热供暖(制冷)项目呈现规模化、大型化的特点。当前,开发利用地热能,东部以建筑热力供应为主,西南地区兼顾地热发电,未来深层地热利用将逐步加大。
       目前,我国已建成大型集中区域供冷、供热系统数十座,在北京城市副中心、北京大兴机场、雄安新区、南京江北新区等地均有代表性项目。其中,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浅层地热为主,规划供暖制冷面积340万平方米。
      如今,在推进建筑领域大规模利用地热能方面,北京城市副中心有了新动作,地热能院士研究院(通州)正式成立,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进程,满足公共建筑在用能方面的需求。未来,“在北方地区着力推广地热储能循环利用技术和中深层井下换热技术,促进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。”庞忠和指出,“以地热能供暖(制冷)为基础,延伸产业链,每年产业规模预计可达到4000亿元~5000亿元。”

来源| 中国电力报 杜敏   地热加


最新发布